孤舟荡月 芴漠之旅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─恒山悬空祠

恒山不高,上下一趟二三小时足够了。很多人说,恒山不好玩,不值得去。如果不去恒山,五岳缺一,还是去吧。也有人说去恒山应该走后山,后山才是恒山的精华所在,在网上查询,后山的资料很少,在恽源问当地人,又晕呼呼的说不清楚,所以我也没去。

到恒山的那天,空中阴云密布,气温比较低,停车场居然有人兜租军大衣。我想也太夸张了吧,哪有这么冷呢,后来证明我是对的,爬爬山就不冷了,穿着军大衣走路反倒不方便。恒山是比较一般,山上几座寺庙,大同小异,倒是站在峰顶看整个恒山山脉感觉很好。



石壁如削

走下恒山,前往悬空寺,一千五百年前的这座寺院迷倒了古今中外每一个人。早在少年时代,就听父亲说过这座寺庙,其实他老人家也没到过这里,只因名声在外,多少读点旧书的人都知道它。当年父亲说悬空寺时神飞色舞,极具感染力,至今我还能记住二句诗:“石屏千仞立,古寺半悬空。”而诗人的名号却不记得了。四十年过去了,至今日方有机会亲身目睹,感叹万千!

果然,当穿过恒山隧道,悬空寺豁然在望的那一刻,心为之一紧,次为之一叹,再为之五体投地,的的确确是巧夺天工,建筑观止。

悬空寺建筑面积不大,估计投影面积不足 二百平方米 ,却五藏俱全。各级殿堂横向排开,分层垒叠,功能齐全,而且三教合一,释道儒共享一堂。殿堂之间由完全悬空的栈桥连接,距地面应该有百米高度,昂首只见石壁如削,回顾左右刀劈千仞,立于最高处的三教殿,人在空中走,云从脚下过,敬仰多于惊骇!


殿堂下由若干根横梁垂直打入石壁,这应该是一种榫卯结构。闽南人对这种榫卯结构有一个很形象的名称,但相当粗野。这种结构异常坚固,而且吃力愈大,横梁与石壁的结合就愈牢固,只要木头不腐石壁不塌,横梁就不会脱离。栈道下由十几根木条支撑,木条又长又细,也就十来公分径口,远远看去似乎完全不可能受重。我想悬空寺之妙跟这几根细木条很有关系,假设这几根细木条换成粗壮的柱子,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支撑,这悬空寺之“悬”应当会失色许多的。所以,我想古人并非将心思完全放在建筑的可行性上,为了惊愕千古这一目的必定花了不少心思。


悬空寺侧视


人在空中走,
云从脚底过。


几根细木棍,悬空寺之“悬”的关键。

    寺内有一块石碑,上书“公输天巧”四个字。公输子名班,就是中国土木行业的祖师爷鲁班。民间对于鲁班的传说很多,上小学时有篇课文,讲的就是关于鲁班因一条小草叶片发明锯子的故事。但正史中却鲜有记载,好像在墨子和孟子中写了几笔,字不过百。中国传世典籍据说世界第一,其中有关技艺方面的少之又少,如明朝宋应星著作的天工开物,宋朝李诫编篡的营造法式,秦汉时无名氏写的九章算术这几本算是吧?古代典籍汗牛充栋,能举例的实在有限,几章老子的历代注疏恐怕比这些有限的技艺书都要多出几百倍来。中国人宁肯焚香泡茶,没完没了的说天论地,就是不肯低下头看看下面。也难怪,六艺之“礼乐射御书数”中没有一条是关于技艺方面的。后来科考设立,读好四书五经足矣,连六艺中的射箭架车也不学了,何况其它。

中国人以礼教立国,数千年来死抱着老祖宗的旧规矩一成不变,将技艺类人材打入低档群体。因此中国的读书人历来对技艺类不屑一顾,更不可能为这些雕虫小技作深入的探讨和理论上的研究。而西方人不一样,西方人日积月累持之以恒,不单睢着上端也盯着下面,事无巨细,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东西小技艺都将之提升为科学。中国科学早己在古代就胎死腹中,或者是从未受精,不,根本就是不孕症!所以,识字不多的技艺高手只能师徒传授,缺少系统全面的记录能力和手段,更遑论著书立说了。如果突有变故或师傅临终前一口气上不来少说了几个字,那么一项绝妙技巧就有可能从此失传。记得七几年中国魔镜仿造成功,曾轰动一时,但当事的几位专家坦诚现代仿品还是比不上古代原件的好。长沙马王堆的汉代丝罗,其薄如轻雾,对纺织业自信了解的我几年来想了无数次,怎么想也想不出用现代技术如何才能织出来。这类事还很多,现在能看到的古代精品,不但量少而且偶然,原因只有一个,那就是技艺失传了。


各抱地势,钩心斗角。


另一个角度看悬空寺

由于悬空寺的美,由于好奇心,我在悬空寺爬上爬下的走了好几趟,验票的管理员不免起疑,走过来问:“先生您这又上又下的还没看完?”我笑笑没回答,又上去了一回。面对如此穷工极巧的悬空寺,实在难以离去,恨不能将它生吞活剝藏之腑脏,以待慢慢消化。最终下去时,这位管理员盯着我看半天,一脸全是疑问。


离开悬空寺后前往大同,一路上若有所失,在观赏这座伟大又精美的艺术品时一定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,但总没想明白。一直到大同下车,雨停了,蓝天白云间晚霞初现时,才豁然开朗。欣赏悬空寺,大多着眼于外观的奇绝,或者对古人精湛工艺技术的赞叹,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创意,古人的创意!悬空寺的创意不是虚的,不是一张设计图或几页文字,是实实在在的,是基于地理,位置,气候,物产等等诸因素之上的,是不但新颖而且可行的创意!所以,这个创意是绝无仅有的,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。有这种创意和创新的精神,能相信只此一举吗?不会的,因为悬空寺是一种精神,而不单单是一座孤零零的寺庙。利用现在的技能再建一个悬空寺应该不是太难,但创意呢?如果你能注意一下现在无处不见的方盒子建筑,如果你了解现在的设计师常常只花三个月时间就出一张图的事实,那么,对于古人的创意和创新精神,对于古人的智惠,能不五体投地吗?可惜的是古人没能将这种精神与智慧上升为更有力量的科学知识。总忘不了鲁迅的那几句话:中国有四大发明,但罗盘是看风水的,火药是造爆竹的。所以,我们有傲藐世界的老子孔子,却发明不出一台洗衣煮饭的机器


公输天巧


狭窄的过道

一方面是绝顶聪明,一方面是对现代科技毫无贡献,这也太悲哀了。一直到近代国门打开,西方世界强势登陆,带来许多好东西时,又应了鲁迅的一句话:下巴全耷拉了下来,中国人傻呆了,于是奋起急追。然而总改不了祖宗的老毛病,坐而论道者多,下而行之者少,并且破步撩衣与时俱进。以至现如今的教育导向,宁可制造一个高考状元,也不肯培养十个高级技工,宁可制造十个学习尖子,更不肯培训百个普通工人。最糟糕的是,这些制造出来的尖子与状元,大多像几何里的相似形,缺少个性。即便这些尖子与状元真有本事,缺少个性的结果是创新没有创意一个样。振兴国家需要高素质和有个性的国民,就如乒乓球,如果没有六七十年代的全民乒乓,能有如今的乒乓王国吗?轻视技艺的传统至今还没能改过来,不信你上大街分别找一打大学生和一个高级电焊工试试!如果我们总是唯上不唯下,热衷于制造少量尖子与状元,甚至于臆想由这些尖子与状元一统天下,本身就有愚民的嫌疑,事实上也不可能,所以,这种悲哀恐怕还会延续无期的。但愿能继承祖先的绝顶聪明,同时摈弃眼高手低的坏习惯,那就好了。


发了不少牢骚,好像有点乱,想说的好像没说清楚,也许是说不清楚或者是不能说清楚吧。

2006年7月24日星期一


仰望悬空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