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乡戏台
南安的山不高,山峰圆润,起伏和缓,树多而密。最可人处在于时有溪流婉转,不知源于何方,却在眼前潺潺作响。村舍多于半山建造,小小的石拱桥下鹅卵石胡乱摆布,水流于其间,因此不免挑动出一些微澜,让平静多了一些情趣。
我曾傍晚垂钓于桥下,长线摔出后,感觉全在指尖。由于情急,眼看着一条大红锦鲤,将到手时又脱钩而去,十分沮丧。缓缓举首,张目看天,但见日落余辉,西霓硕硕,天地一片金黄。牧童骑牛踏响石桥,旱鸭引颈嘎嘎蹒跚出水,回归的人畜声伴着山风和水响,喧哗中藏匿着安宁,胸中浊气因此荡然无存。
十二岁本应花季年华,却因家慈见背,伤心若割,辍学于家,从此再无游庠之幸,一生惶惑从此开端。家兄本梨园画师,手足情切,便携弟同往。一年间,游荡各地,失母之痛借自然之手抚慰,略见平复。
大哥所在的戏班子是县一级的剧团,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,所以,下乡演戏十分频繁。好在山乡民情,质朴纯真,所以并不以为苦。
一般情况下,剧团在这个村子演完以后,由下一个村子派人将剧团的装备运走。由于交通比较困难,所谓的运,指的大多是挑和抬,因此,剧团的装备也需尽可能节减,很多华而不实的道具就留在基地了。好在道具对传统戏不重要,布莱希特想拆墙,中国传统的戏剧根本就没有墙。
由于路远,换一个新地方,总要下午才能到达。人马一到,首先是准备戏台子。有的村子里有现成的戏台,有的只有草台子,如果什么也没有的话,就得搭台子,一般用大油桶外加几根木柱搭架,挂上二幕大幕,檐幕侧幕,如果条件好的话,还会挂天幕,以便放映天空或远景。灯光布置也和条件有关,如果电没问题,就装上面光脚光追光等这些最基本的光源。如果没电,只好装上几只大的煤气灯,能看得见就行。
我更喜欢老戏台,老戏台一般在村舍中心,戏台前有个小小的广场。老戏台不大,约二三十平方米,近方形,鬼门后面一般有一个小小的后台。老戏台一般不再安装布幕,凭借沧桑历史,古老身姿,外加一对好戏联,任你再好的布幕也属鸡肋。再其次是临时搭的木台子,最不喜欢的是草台子,倒不是因为恨草台戏班这个贬称,是因为草台子不如木台子干净,草台子是实心土台,而木台子是架空的木台。喜欢架空的台子可能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有关,中国人总是喜欢空,明,净,若无若有。
演戏的最好季节是秋收之后,天不太凉,也不热,山民晚餐后先是三三二二,接着是呼朋结对,一会儿功夫戏台前便人头躜动了。此时锣鼓大作,锒锒切,切七切七锵锵切,扑扑挞,堂挞堂挞冬冬挞,这是戏班在调音,也是招呼看众的广告。人群中阵阵骚动,呼儿的有,喊妈的也有,戏就要开场了。
我走下戏台,远离喧闹的锣鼓,穿过热情的人群,走向村落的边沿。村子在半山腰,戏台前小广场边就是下行的石阶。站在石阶上能看得到我钓过鱼的桥下,看不清水流,只有桥洞里倒影的玉盘晃悠晃悠。狗吠突鸣,从桥上走过数条身影,那一定是隔村闻声寻戏的乡民。这时的天近乎透明,远离太阴的星星点点闪闪,月儿亮而且耀眼,除了戏台左右的几团树影以外,银光铺满山凹里所有的角落。远山模糊不清,只有一条曲线蜿蜒还属分明。
转过身沿着右边的一条小路上行,路边就是树林,阴沉静寂,几位老者团坐于石头周围,看得出有一壶茶,几只杯,正品茗让烟,谈古说今。
年幼的心里,伤已累累,回首看,戏已开场,灯火通明。
2004年6月29日星期二